【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您的位置:首页 >> 最新信息 >>文章浏览

万里驰援 情系西藏灾区——“中山人”战斗在雪域高原

日期:2017/1/5 15:29:51  来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哪里有灾情,哪里就有中山人!”这是每一个中山医院职工都熟悉的口号。确切地说,这不是口号,而是责任,是职业操守。唐山大地震、印度洋海啸、四川汶川地震、云南雅安地震……中山医院每次都派出最精锐的医疗力量及时赶赴灾区救援。西藏“4·25”地震同样牵动着中山医院每一位职工的心,但是平原地区的医务人员上高海拔地区救灾,会面临意想不到的困难和危险。

428日,灾后受阻的日喀则到樟木口岸道路被打通的消息传来,我意识到灾区伤员将会集中送到日喀则市区,而且主要是以骨折外伤病人为主。然而,日喀则市人民医院(以下简称“人民医院”)的骨科医生已经派往一线灾区,只有两位骨科医生留守,医疗力量严重不足。我当天中午即向自己的派出单位——上海中山医院求助,请求支援骨科医生

两名,手术护士一名。当晚22时,中山医院樊嘉院长和秦净副院长通过医务处答复我,由骨科姜南春博士、周健博士和手术室李宏亮护士组成医疗小组赴日喀则执行救灾任务。这是中山医院历史上第一次派遣医疗队到海拔3000米以上高原救灾。

经过一天的准备,430日医疗小组携带医疗物资从上海出发,当晚抵达日喀则。一夜休整后,医疗小组不顾高原反应,马上投入工作。51日上午,我陪同姜医生和周医生到人民医院骨科病房查看灾区伤员病情,李宏亮护士则到手术室熟悉这里的工作环境和流程。此时,人民医院骨科已经收治了15名地震灾区伤员。两位医生和当地医生一起,逐个查看病人,评估伤情,按照轻重缓急,排定手术时间表。

52日上午,第一例手术开始,是一位右股骨中上段粉碎性骨折的病人,手术很快就顺利完成。第二例病人是右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由于这里的手术仪器、设备与中山医院有很大差距,手术遇到困难,进展缓慢。但是姜医生、周医生和李宏亮护士牢记中山医院骨科主任董健教授通过微信发来的指令:“因陋就简,因地制宜,一定要把手术做得完美!”在三人密切配合下,通过认真细致的操作,到下午1420分,手术顺利完成。


稍事休整,第三例手术1630分开始,这是一例特殊的女病人。首先是伤情严重,全身有三处主要骨折,胫骨骨折还是开放性的,骨折断口暴露在伤口外面,还伴有肺挫伤和足趾坏死,手术必须分三期进行;其次是她的境况十分悲惨,地震时她家里有五口人,其中四人遇难,仅她一人幸存。骨折好治,但心灵创伤难愈,三位“中山人”都很担心,他们决心一定要治愈她肉体的创伤,使她能够坚强地生活下去,以告慰她逝去亲人的在天之灵。手术在紧张的气氛中进行,晚上1830分,顺利完成了第一期手术。此时,三位“中山人”才长舒了一口气,感觉到胸闷气急:高原反应期还没有过去啊!

以后几天,救治伤员的手术将按计划继续进行。“中山人”在海拔3800米的日喀则,度过了一个特殊的、意义非凡的五一劳动节。

“中山人”不畏艰难,连续奋战,感动了身边的藏族同事。人民医院一位干部在微信中动情地写道:“灾难又一次将内地与西藏的距离拉近,又一次增进了藏族与汉族的感情,就如同太阳照着月亮,月亮绕着太阳,谁也离不开谁。藏族和汉族是一个妈妈的女儿,这就是藏汉手足情!”

(沈辉,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党委副书记,目前在西藏日喀则市担任卫生局副局长兼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副院长。)



上一篇:

后勤党支部:对党忠诚,献身事业,努力践行“三严三实”

下一篇:

2016年中山医院“国家医疗队”出发

Copyrights 2005-2018 导医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