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您的位置:首页 >> 最新信息 >>文章浏览

湿疹背后竟藏“瘤”

日期:2017/1/5 15:24:23  来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秦老先生已经76岁了,10个月前出现了乏力、纳差、消瘦;不仅如此,还渐渐地在全身出现了恼人的湿疹。秦老先生在当地各大医院辗转就医,做了胃镜、腹部CT等各种检查,医生们都莫衷一是,讲不出所以然。无奈之下,秦老先生求助于中医中药。服用一段时间中药后,皮肤湿疹非但没有好转,反而出现了转氨酶升高,肝功能异常。更加严重的是,原本胃镜检查没有发现食管和胃有什么严重问题,随着病情的进展,竟然在1

个月内出现了食管静脉曲张。

食管静脉曲张通常是门静脉高压的特征性表现,引起门静脉高压的常见病就是肝硬化。难道秦老先生的肝脏出了大问题?

为了进一步求医,秦老先生的女儿女婿们,不远千里,陪秦老先生来到我院消化科张顺财教授的专家门诊。

张顺财教授查看了秦老先生的病史,以消化内科专家的独特视角,敏锐地指出,秦老先生没有任何肝脏慢性病变的基础,其食管静脉曲张在短期内形成,非肝硬化造成,应当存在其他病因;而且秦老先生的皮疹可能也与之相关。但是具体是哪种疾病造成了这样奇怪的湿疹和食管静脉曲张?必须住院进一步详细检查。

张教授解释说,秦老先生不存在肝硬化的基础,短期内出现食管静脉曲张和脾肿大,首先要考虑血管性因素,尤其是门静脉有无血栓形成。于是,秦老先生被收治进了消化内科24病区后组。入院后,消化内科团队对秦老先生的病情进行了抽丝剥茧般的诊疗思路分析。

秦老先生在我院进行了腹部彩超和门静脉CTV+肝静脉CTV和肝动脉CTA检查。检查结果显示:门静脉有血栓形成!

门静脉血栓形成临床较少见,除了肝硬化、肝癌外,常继发于脾切除术、肝脏或门静脉手术、全身感染或创伤后;秦老先生不存在上述的病因。故张顺财教授指出,需要排除引起血液高凝状态的疾病;秦老先生的临床表现以非特异性的消化系统症状为主,伴有湿疹的反复出现,所以血液系统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是重点排查对象——因为湿疹可能是疾病本身或者免疫紊乱的一种表现。

医生们对秦老先生进行了特异性的实验室检查:免疫固定电泳、自身抗体、补体、免疫球蛋白、血清κ链和λ链;并立即进行骨穿和骨髓活检检查;同时,迅速联系骨科医生针对湿疹行皮肤活检术。

时间过去了3天,这3天里,消化内科团队与血液科实验室、病理科、骨科紧密合作,共同努力;最终找到了引起秦老先生门静脉血栓的原因:浆细胞瘤!

浆细胞瘤是一种血液系统肿瘤,可在血清或尿液中出现过量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或轻链或重链片段;可由于血清中M蛋白增多形成多聚体,使血液粘滞性过高,引起血流缓慢,造成组织瘀血和缺氧;故患者会出现头晕、乏力、耳鸣等表现;这也解释了秦老先生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

10个月来困扰秦老先生及其家人的疾病终于水落石出。但是,秦老先生能否耐受化疗,门静脉血栓和食管静脉曲张是否需要先行处理?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消化内科、血液科医师进行了讨论。最终,患者及其家人抱着对我院专家的充分信任和理解的态度,开始了浆细胞瘤的化疗。

化疗的第一个疗程过去,秦老先生的湿疹消失了,各项指标恢复良好而出院了。然而,险情总是在大家最松懈的时候发生:刚出院1周,秦老先生因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现了1000ml的大量呕血,生命垂危。

秦老先生再次急诊入院,消化内科医生团队考虑了两种解决方案:一是介入科门静脉支架置入术,二是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此时,经过彩超检查,发现门静脉血栓已经基本再通,所以还是以内镜下治疗为主。

在消化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内镜下治疗团队的主持下,马丽黎医师对秦老先生进行了食管静脉曲张的套扎治疗。秦老先生再次转危为安,不但顺利度过出血难关,还进行了第二次化疗,不久前已精神奕奕地出院了。

上一篇:

国内首个儿童肾移植公益项目“新肾儿”正式启动

下一篇:

图片新闻

Copyrights 2005-2018 导医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