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选派医护人员赴日喀则开展医疗救援
日期:2017/1/5 15:30:37 来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4月28日17时,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西藏自治区宣传部正式对外通报,受“4·25尼泊尔强烈地震”影响的西藏拉萨、日喀则等地已有25人死亡、4人失踪、383人受伤,近30万人不同程度受灾。受伤和受灾人员大幅度上升。
地震导致堵塞的日喀则到樟木口岸的道路已在4月28日打通,将会有大批伤员送出。据悉,日喀则人民医院现有医疗力量有限,骨科医生大多奔赴救灾第一线,医院只有两位骨科医生留守,手术开展困难。援藏干部、我院党委副书记、现任日喀则人民医院党委书记沈辉当即与我院联系,请求医疗援助。
我院领导在了解情况后非常重视,28日当晚22点,樊嘉院长、秦净副院长指示调动救援人员和物资全力支援,医务处孙湛处长紧急联系骨科董健主任和护理部徐建鸣主任,他们争分夺秒,在接到指示后的15分钟内就确定了2名骨科医生与1名护士的人选。骨科姜南春与周健医生都是医学博士、创伤科专家,他俩接到通知后没有丝毫犹豫立刻着手准备出发。护理部选派的是手术室的90后男护士李宏亮。4月30日上午八点十五分,3名救援医护人员搭乘航班启程前往日喀则。
经过12个小时马不停蹄的奔波,5月1日,三位中山人在海拔3800米的青藏高原和藏族、汉族同胞一起,投入抗震救灾工作。骨科姜南春、周健医生上午完成了所有地震伤员的查房,在对伤情逐一评估的基础上,确定了第二天的三台手术。姜医生介绍说,“伤员大部分是高能量损伤,只有少数保守治疗,大多需要手术。其中两名伤员较重,为多发骨折,最重的是一位女病人,有骨盆、股骨和胫腓三处主要骨折,胫骨骨折还是开放性的,伤口有骨外露,同时还有肺挫伤和足趾外伤坏死,明天就得手术,先要清创外固定,等全身状况好转后再股骨和骨盆手术,估计需要多次手术了。”下午,3名救援医护人员又到灾民安置点巡诊,所幸没有发现新的外伤病人。
长途颠簸、高原反应,对于没有高原工作经历的医护人员是一个考验。曾是解放军空军战士的护士李宏亮当晚抵达日喀则的时候反应比较重,脸色很不好,但第二天他也已经进入手术室熟悉日喀则医院医疗流程,并和两位医生一起到灾民安置点巡诊,5月2日起将配合姜医生、周医生开始手术。
已经在西藏工作2年的上海援藏干部、我院党委副书记、日喀则人民医院党委书记沈辉为上海来的“战友们”备了氧气和药品,传授了应对高原反应的方法。他相信,只要注意避免过度活动和饮食,反应会随着时间日趋减弱。
5月2日上午,3位援救医护人员开始了第一例手术,病人的右股骨中上段粉碎性骨折,手术很快就顺利完成。第二位病人是右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由于这里的手术仪器、设备跟我院有很大差距,手术遇到困难,进展缓慢。但是姜医生、周医生和李宏亮护士牢记骨科主任董健教授通过微信发来的指令:“因陋就简,因地制宜,一定要把手术做得完美!”三人密切配合,认真细致的操作直到下午2点20分,手术才顺利完成。
稍事休整,第三例手术于16点30分开始,这是一例特殊的女病人。首先是伤情严重,全身有三处主要骨折,胫骨骨折还是开放性的,骨折断口暴露在伤口外面,还伴有肺挫伤和足趾坏死,手术必须分三期进行;其次是她的境况十分悲惨,地震时她家里有五口人,其中四人遇难,仅她一人幸存。比伤情更难愈的是心灵的创伤,三位“中山人”都很担心,他们决心一定要治愈她肉体的创伤,使她能够坚强地生活下去,以告慰她逝去亲人的在天之灵。手术在紧张的气氛中进行,晚上6点30分,第一期手术顺利完成。此时,三位“中山人”才长舒了一口气,感觉到胸闷气急:高原反应期还没有过去啊!
之后的几天,救治伤员的手术将按计划继续进行。“中山人”在海拔3800米的日喀则度过了一个特殊的、意义非凡的五一劳动节。
“中山人”不畏艰难,连续奋战,感动了身边的藏族同事。日喀则人民医院一位干部在微信中动情地写道:“灾难又一次将内地与西藏的距离拉近,又一次增进了藏族与汉族的感情,就如同太阳照着月亮,月亮绕着太阳,谁也离不开谁。藏族和汉族是一个妈妈的女儿,这就是藏汉手足情!”
救援人员还带去了急救所需的手术器械、相关药品等救援物资,全方位保障医疗救助的有序开展。